|
杨凤城: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时间:2022-07-24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不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其中法学门类新增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引起热烈反响。 首先,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我们必须强化新时代站位,从服务于党治国理政、服务于立德树人、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认识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性。进一步言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百年,是奠基立业、创造辉煌的一百年,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篇章,积累了极为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给后人留下了高山仰止、催人奋进的精神遗产,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强化新时代站位的另一重要体现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必须反映党与学界具有高共识度的有关新理解新认识,首要的就是“三史”与“四史”的有机统一、“大党建”理念。进一步言之,第一,党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党的建设史的有机统一,即人们经常讲的“三史合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便体现着“三史合一”的内在理路。过去人们对党史的理解主要是围绕革命建设改革而进行的奋斗,虽然也涉及理论创新和党的建设,但内容不多、分量不够。如今,就需要将其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从学科建设上加以考量。第二,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明确提出“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2010年以来不断重申要在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第三,关于“大党建”的共识,即党的建设不仅包括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的党自身建设,也包括党的领导和执政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建好党的建设学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彰显资政育人功能。科研是学科基础,也是学科实力和影响力的最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任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主线,“七一”讲话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贡献作出了新评价,那么,如何以民族复兴为核心视点深化党史研究、创新党史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便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再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总结的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可以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中均有程度不同的阐述。史论结合是中共党史的优良传统、一大特点,党中央和总书记如此重视历史经验总结,那么,党史党建学科如何才能拿出高学术含量的史与论真正融为一体的研究成果助力于党治国理政,无疑成为时代重任。又如,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而且在以往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界定基础上,增加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界定等,这实际上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加深和拓展理论创新史研究提供了新站位新课题。此外,在党的领导和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丰富的论述,许多观点、结论和命题是原创性的,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在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结合中研究好阐释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厘清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决策参考等等,成为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必须承担的任务。总之,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任重道远,上述所举仅就荦荦大者而言,挂一漏万。 最后,新时代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只有把党史党建置于国际视野中才能看出其在人类文明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从在东方殖民地大国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到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再到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提供了中国案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创造了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成就,这需要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进行评价。第二,要有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作贡献的自觉,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的胸怀。综观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国家实力和发达程度始终是国际话语权最有力的支撑,是民族国家文化成果、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的实力基础。基于有目共睹的经济成就和综合实力处于世界前列的国际地位,源自发达国家的思想认识、文化成果、结论命题往往会引人瞩目,也往往容易自认为同时也容易被他人认为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这无疑是西方话语霸权,西方学界总被认为引领学术思潮、立于学术前沿、执学术思想之牛耳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崇西贬中甚至时而有全盘西化之主张出现的原因也在于此。然而,时代不同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全球瞩目,“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与日俱增。正因为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前所未有的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机遇。有机遇也要有本事,那就是打造出既立足于中国又能走向世界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撇开综合国力和意识形态因素不论,西方学界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且国际化方面,自有其系统性、独到之处。必须承认差距,同时要有自信、有使命感。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本土性最强,彰显中国特色最有优势,同时中国共产党是解码中国的核心所在,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从这样的全球视野看待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党和国家重望。 文章来自人大党史党建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