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广: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路时间:2022-01-11 走高质量发展新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取得百年辉煌成就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经济现代化与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增加为“十个明确”,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更加全面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三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且外部挑战与风险愈加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新动能新机制,发展的根本路径,以及重大的战略举措等作出战略部署,“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总思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重大战略总思路的提出,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 一是回答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面临什么样的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并推导出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量变进入质变,而发展方式的粗放、发展的内涵重量不重质以及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问题,成为阻碍经济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障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及时回答了新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这个关键问题,之后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要讲话中提出“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理论作出原创性重大贡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是确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市场与政府”双重机制合力推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其理论创新的前提是对改革形势及趋势的重大判断,“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重大,正如《决议》指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是确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三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解决了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全面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问题。即明确了走“三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新”中新发展阶段明确了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前提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确立的依据。方位决定理念,方位与理念共同决定格局。 至此,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总战略呼之即出,这就是《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增的“第七条”。这是实现新的伟大飞跃的大战略大思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并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继续充实完善,以保证新两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突出发挥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新发展理念所包括的五方面的发展能力。 (一)从三个方面发挥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 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实现形式。从发展的系统论来讲,发展理念既是一种长远不变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并且要将其转化为制度化的体制机制。即发展理念的作用就是要从价值观、治国理政方式以及制度化的体制等三个层面来贯彻落实新发展战略,使高质量发展成为一种内生机制。 首先,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要求,也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最本质特征。它们形成一个高度关联、有机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集合体。而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对新发展趋势及模式的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新发展理念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其次,新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由此进入国家的系统治理和战略治理的新阶段。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整体性解决方案。我国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核心发展面”上都存在不少体制机制性障碍,必须通过系统化改革予以整体突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形成整体发展效应、营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式的绿色取向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享发展有机结合,从而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方式、目标与环境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的理念治国,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上把新发展理念贯彻于执政兴国事务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从问题导向上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忧患意识上将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化为自觉的行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再次,新发展理念的治国理政效能提高,关键是要使理念制度化。新发展理念能不能一以贯之的坚持,关键在于能否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此,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使其与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价值、动力、战略以及环境相适应。深化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等改革,推进形成高水平、法治化、高效能的治理体系,使理念在价值观层面和治国理政两个层面融入体制,从而使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充分的体制与法治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培育新动能,形成立足于科技与产业的自立自强为基础的以创新为主的新发展动力体系;建立与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既是国家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经济社会与技术变革的新动能。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五个发展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既要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供给能力,又要形成强大的内需支撑。在供给面,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优势,这一过程明显与创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紧密相关;在需求面,要深化改革,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形成完整而强大的内需体系,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特别是消费潜能,这一过程明显与共享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高度相关,特别是共享发展解决的是需求端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决议》第一次将促进共同富裕写进推进“三新一高”的总体思路,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共同富裕”和“科技自立自强”这两个关键点。 新发展理念既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又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重点。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聚焦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大方面,全面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发展能力、协调发展能力、绿色发展能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能力、共享发展能力。这五个能力显著提高了,国家从整体上就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不怕国际风云变幻,就能在应对各种内外风险挑战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全面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就是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只能以创新为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另一方面,反映全面发展要求的其他四大发展,要实现它们各自的目标都必须靠创新驱动。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着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尽快建成制造业强国。 全面提升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能力,就是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提高协调发展能力,就是要着力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下好全国一盘棋。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就是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全面提升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能力,就是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更迅速地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并始终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一方面,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正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能力随着开放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扩大开放,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不仅要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而且迫使我们改革许多与自身不适应的体制机制,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全面共享发展能力,就是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促进共同富裕来增强内需动能、支持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和完善三次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重要抓手,合理分“蛋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文章来自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