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百年明德教育科技院!

  College Introduction

    College Home

      Research Institute

     College Documents

       Non-degreee Edu

       Red Education

     College Statement

首页 >> 快捷导航 >>明德声音 >> 从匠人精神的遗失,看中国古代的制度性缺陷!
详细内容

从匠人精神的遗失,看中国古代的制度性缺陷!

时间:2019-11-04     

——贾小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芒闪耀,培养了数代灿若星河的杰出人物,也对亚洲和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我们赞美和陶醉于这种文化给人民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应该对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近期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上的一个关键词叫匠人精神,我将从中国的历史变迁中讲述这一时期匠人精神是如何存在的,以及这主动或被动的存在方式对当时和及后世产生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人类族群的匠人又是在何种制度下存在的呢?具体的事例将以和中国一衣带水,文化趋同的日本国为例!

2019112738775865.png

一、匠人精神的阐述

匠人精神源于我国石器时代,兴于日本18世纪。所谓匠人在古代指的其实就是*课上一直使用的手工业者的概念。人类的工匠是从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木器时代、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过程。中国古代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这一进程大概用了一百万年,邻国日本只用了一百年的时间。为什么日本人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呢?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有人教会了他们冶铁技术,谁教的呢?中国人!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师生关系

大概是公元前2-3世纪,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加之秦王朝的*、秦末的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使得大批的中国人逃到中国以外的地方躲避战乱。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就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箕子因殷商灭亡后拒绝做新王朝的臣子,远离朝歌,东渡胶州湾,定居朝鲜半岛,建立了朝鲜半岛的第一个政权!箕子到朝鲜后便建筑房屋、开垦农田、养蚕织布、烧陶编竹。冶铁技术经由朝鲜传入日本,使得日本迅速进入铁器时代!此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东汉时期日本九州岛上的一个叫倭奴国的原始部落派使节拜见汉武帝刘秀,献上了十卷斑布、十根竹棍、十头牲口,作为礼物。中国皇帝回馈的礼物是刻有的亲汉倭王征夷大将军的龟钮金印。由此可见,此时日本的手工业远不及中国。

起于隋兴于唐的科举制度,终结了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官员举荐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拥有了改变身份的机会,完成社会地位的垂直流动!为社会的稳定打下了人才储备基础。我国古代社会人群层级分为士、农、工、商,而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仅限于官员子弟,也就是说匠人们仍旧是从事其原本的手工业,没有走向仕途的机会。隋唐时期日本曾多次派使团访问中国,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天文历法等等典籍制度。其中有一个中日友好史上著名的人物阿倍仲麻吕,给自己取中国名为晁衡,在中国娶妻生子,考中进士,位居秘书监鉴政的四品高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建图书馆馆长兼国家档案馆馆长一职。晁衡在学习唐朝文化过程中,并未学习唐朝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阶层划分,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直至此时中日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师徒关系!

1581686013399444.jpg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束,历史的车轮迈入了大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普通百姓均可参加科举考试,读书之风盛行。宋真宗亲自撰写神童谣: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科举制度的颁布让农工商三个阶层的人们欢呼雀跃,每个有条件的家庭鼓励孩子参加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三、科举制度对匠人精神产生的影响。

正如真宗皇帝所说:五经勤向窗前读。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里记、易经、春秋。而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却使得中国匠人以及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进入了大踏步倒退的时代!科举制度为什么对看似毫不相干的匠人及匠人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呢?

1、四书五经中所阐述的理论对匠人精神没有直接的帮助。

孔曰求人;孟曰取义;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等,这些至理名言的核心要义旨在培养古代的君子型人格,然而多数有条件、有文化的匠人不能从主流读物中得到有益于本职工作以及提高技能水平的知识。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正朔理论指导下,匠人作品常常是读书人不屑为之的雕虫小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的把既善于手工业又精于读书的工匠者断送于科举考试的独木桥上,导致从事于各个行业的手工业者们,多数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中国的匠人逐渐失去极其重要的文化基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貌似合理的理论,在剥夺了匠人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权利的天然合法性的同时,也使得匠人们在务虚的“高大上”的理论说教中,自惭形秽。只能乖乖地在摇头晃脑的读书人的指导下,任劳任怨、垂头丧气、机械死气、毫无激情、毫无创新的做本职工作,以此来养家糊口!

2、官僚主义垄断国家资源。

第一物质资源的垄断。宋朝的官员们先于新加坡千年就享受这*国家政策,宰相的年薪达到折合为现世的人民币大概四五百万,然而官员们薪享受着高官厚禄,却未必两袖清风。“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便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残酷现实。第二,统治阶层精神层面的满足。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统治阶层享受着高官厚禄带来的无尚荣耀,而匠人们无论多么的出类拔萃,哪怕财富堆积如山,和官员们相比心理上落差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吧?于是,优秀的匠人们有了更高的追求——进入仕途!途径有两个,方法一最简单,买。方法二,请名师教子弟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当官。俗语云“在其位,谋其政”,进入仕途的匠人们,身为天子臣子,自应当为国为民排忧解难,这也将使其逐渐丧失做为匠人的本心及其工匠技术,而这样做的后果便是导致中国代代相传的工匠技术逐渐走向没落。即便是有些少数精湛的技艺有幸得以保留,也势必会在缺乏同行竞争的环境下,逐渐沦落为毫无竞争力的美好记忆!

3、手工业者缺乏合作机会,资讯闭塞,创新工艺路径狭窄。

中国古代层级划分森严,在缺乏法律保障*封建主义社会,位于社会中低层的匠人迫于官员的淫威,生产规模必定不会有大规模的发展。官员们*,图财害命的案例在古代屡见不鲜。官官相护,刑不上大夫的“仁政”很好的保护了众多道貌岸然的读书人,却毫不留情的摧残着供养大老爷的农工商阶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有深谙此道的匠人们都懂得适可而止的自保之道,没有胆量把自己的小作坊发展成大工厂,因此手工业者产业规模小,发展创新道路狭隘。

4、传统社会振兴经济的策略侧面打击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的统治者遵循着闭关锁国、课劝农桑、轻徭薄赋的治国方略,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之后也确实起到了恢复经济的作用,坐井观天的统治者们陶醉于丰衣足食的现状,自然而然的忽略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匠人与商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匠人为商人提供工业产品,商人为工业产品提供销售渠道。而古代课劝农桑、轻徭薄赋的发展策略是对商人的一种压制,打压商人势必阻碍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速度缓慢,则会导致匠人产品滞销,从而打消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上述这四记重拳几乎招招致命,结结实实的打在原本强壮的中国匠人集体身上。这样遍体鳞伤、虚弱不堪的行业状态在没有遭遇外来技术冲击下还能勉强维持,一旦两者相遇,高下立现。老师的本钱还能再吃几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还可以继续做。

2019112739152829.jpg

四、日本工匠技术突飞猛进的原因

从公元960年宋朝的建立到1279年大宋灭亡到明朝嘉靖年间的1555年倭寇入侵,这不到六百年的时间里,出乎中国人意料但又是最终宿命的变化显现了。嘉靖年间,中*民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戚大帅发现倭寇的战刀轻而易举的就把中*民的大刀长矛砍断,最终戚大帅创造鸳鸯阵法及狼筅等武器才把倭寇赶走。这时我们惊诧的发现做了中国1500多年的学生在冶铁技术上超过了老师,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造纸、陶瓷等多个手工业行业的产品质量都超过了老师。这个全面学习中国的学生是怎么超过老师的呢?前面介绍过了,在学习中国文化制度时,唯有科举制度没有学习,这一举措拉开了日中之间匠人水平的距离!

第一日本的传统社会阶层分明,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除了战争之外,各个行业没有改变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渠道,工匠们全心全意的投入于自己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能,没有这种死板的人才固化制度的逼迫,工匠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中。

第二世代相传的工匠技艺日臻成熟。子孙们除了继承祖先的手艺和产业也没有其它的选择,子子孙孙代代相传,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使得一代一代的匠人们技艺日臻成熟。

第三日本国重视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工匠者将经验教训与技术记载于书本中,供后世参考。1853年佩里将军驾驶黑船打开日本国门的时候,惊讶的发现日本再穷困的家庭也会有几本藏书,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被文字所替代,几乎所有匠人都有阐述、纪录工作中经验与教训的文学基础,匠人精神的宝贵经验和文化基础被传承下来。匠人们兴趣盎然的或迫于生计的研读前辈同行所撰写的书籍,用以掌握更多更好更实用的生产技能。即便有业余时间学习经书,最终也只能用于指导自己的生产,提高技能。难以想像在长达600年的岁月中会有多少经验的积累总结,多少的创新,多少的技术革命。这长时间的一进一退,到了两国交锋的时候便高下立现了。

五、日本的变革之路

从1555年的对倭作战,到1905年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这350年漫长的时光里,中国皇帝根本没有意识到,科举制度对匠人精神的残害不曾停止,长此以往势必会处于全面落后的结局。这几百年来日本的经济也不曾有过大规模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制度落后。而制度落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旦解决这一问题,匠人精神便发挥出难以想象的洪荒之力。

佩里将军打开日本国门之后,日本人再一次开始了虚心的求学生涯,参观学习高度发达的欧洲令日本高官们感觉到始惊、次醉、终狂,欧洲国家干净整洁的街道,成果不断的大学,文明法治的社会,从容富足的人民,鼓舞着日本参观者励精图治、坚定着变革的决心!脱亚入欧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政策的总纲领,从此日本退了亚洲的群!

2019112739360005.jpg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全面学习欧洲:

1、废籓治县,四民平等

废籓治县,即是废除传统的籓主制度,将全力收回中央,这一制度有悖于现代民主制度,也给后来的人类及日本本国人民带来灾难。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姑且不论。四民平等即是皇族、氏族、武士、以及平民四民平等,甚至平民可以皇族之外的任何基层通婚。四民平等很好的解决了匠人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

2、土地私有,置产兴业

土地私有使得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性支持,置产兴业的重点就是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三菱公司。反面的教材是,辛苦一年半,赚了三十万,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

3、废除*,依法治国

任何阶层,任何人没有窃取私人财产的可能,企业家有法律的保护不怕成为挨枪的出头鸟。

4、文明开化,重视教育

天皇要让北海道山里冬天啃萝卜充饥的佃农的小女儿也要完成小学的学业。1904年日俄时期日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31年9.18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普及初中教育。此时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也没能实现普及初中教育。而中国恐怕今天也不一定实现。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使每一个日本人都具备了对老师和书籍理解的能力。

这一切的变革,有意无意的保护了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匠人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力增强壮大军事实力,从1868年变革开始到1894年紧紧26年的时间,日本就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甲午一战全歼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日本完胜老师。如果说打败老师是日本人的侥幸,而10年后的1904年打败了强大的*,则再也不能不让一部分头脑清醒的中国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一切的缘由,惨败带来奇耻;奇耻惊醒酣梦;梦醒引发思索;思索孕育巨变。从此开启了中国人反过来学习日本的时代!

时间终于走到了1949年,而1949年以后.........以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

就科举制度本身来说是利弊皆存的。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而科举制度也存在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以上是本人的浅显认识,当然了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发现历史,总会发现历史的精华与糟粕,如果我们作为历史中的人来看待历史,只怕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结论就是,保护匠人,保护匠人精神是民族强大的基石!让我们从这一刻起,尊重匠人,保护匠人让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强大起来!

上一篇关于学院
seo seo